2025-02-05 11:01 点击次数:107
1939年冬至1940年春,毛泽民赴苏联,历时八月有余,期间他既治疗旧疾,又学习新知。
在苏联漫长寒冷的夜晚,他依共产国际之命,为兄长仔细填写长达数页、内容繁多的《个人履历表》。
俄罗斯档案后续解密,使得毛主席的个人简历表得以公诸于世,展现在众人面前。
俄罗斯解密的毛主席个人履历表,更正了关于其早期经历、职务变动及部分时间线的错误认知,使我们对毛主席的历史有了更准确的理解。
主席的简历概述了其个人经历,包括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及重要职务,展现了其成长与贡献的轨迹,逻辑清晰,用词准确,全面反映了主席的职业生涯。
1939年12月28日,根据共产国际干部的要求,毛泽民代其兄毛泽东填写了一份详尽的《个人履历表》,该表内容长达数页。
以下栏目,毛泽民进行了如下填写。
姓名(化名)毛泽东,号润之。
家庭背景:指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及父母社会地位等因素,它影响着个体的性格形成与价值观建立,是理解个体行为的重要参考。
父亲身为贫农,通过节俭与做小生意积累资金,赎回原有15亩田,后又购置700亩,年产84石谷。但1928年,这些田地全被国民党没收。
父亲毛顺生,1866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县西二区韶山南岸村。30岁前专注耕种,之后兼顾耕种与农村商业贩卖。
据中国苏维埃阶级分析,其最后三年为富农,拥有祖田15亩、半栋房及两块柴山,然而债务沉重。
1915年,经勤苦劳作购得叔父田地7亩,但仍背负债务。1915至1918年间,商业运营顺利,家境提升至富裕中农。1928年财产被没收,而他于1920年已去世。
母亲文素勤,1863年生于湖南湘潭县四都太坪中农家。嫁后娘家转贫,她勤勉务农。身为乡村劳动妇女,她极为勤劳。1919年10月,母亲去世。
文化程度:自六岁始,历七年私塾教育,中断二年学业后,转入湘乡县立高小一年,最终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语言掌握情况(俄语除外):对英文有基本了解。
职业或专业:将革命视为终身事业。
党派及入党时间与地点:1920年,于湖南长沙组织马克思主义小组,随即成为共产党员,该小组即为中国共产党的构成部分。
自1927年组织红军游击队至1932年,服役于红军,担任党的政治指导工作,以及入军和方面军的政治委员职务,为最后所任职务。
1932年起,他服务于中央政府,直至1935年遵义会议后仍持续工作,此状态延续至红军改编为国民军之时。
你的亲属是否经历法庭审讯、调查,被捕,或受法律、行政处罚?请说明具体时间、地点及原因。
泽民、泽覃两兄弟及其家眷,大革命失败后均遭国民党逮捕严刑审讯,并被监禁。泽覃1935年在瑞金被杀,我妻杨开慧1929年在长沙被捕后遭枪决。
《个人履历表》末页记录填表者独立生活后的工作经历。
毛泽东由毛泽民用600余字简述经历:1919年起任北大图书馆管理员,至今受党军委领导,坚持华北华中游击战争。
总之,当前致力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以及推进党的布尔什维克化伟大事业的革命历程,是我坚定的工作方向。
为何是毛泽民代笔,这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毛泽民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具备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对党的忠诚,这使得他有可能被委托进行重要的书写任务。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工作需要有关,具体细节则需根据历史资料来进一步探究。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决定都是基于个人能力和信任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毛泽东送给父亲的挽联由私塾老师代撰”的说法,并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支持,这可能是一个误解或谣言。实际上,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众多,其中不乏表达深情厚谊和对父亲缅怀之作,但他是否曾为父亲撰写挽联并无确切记录。因此,在讨论相关话题时应保持客观和谨慎的态度。
通常,《个人简历表》应由本人亲自撰写,或至少由中共在共产国际的正式机构负责填写。
这份履历表由毛泽民代笔,原因竟是因为毛泽民是毛泽东的亲兄弟,且长期与其并肩战斗,对毛泽东的情况了解详尽。同时,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共产国际的需求,这一安排也体现了组织上的深思熟虑与策略考量。
自1937年底延安分别后,毛泽民已历经两载春秋,未曾与兄长重逢。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地烽火连天,毛泽东凭借卓越领导力,指挥有方,稳扎稳打,逐步引领战局走向胜利。
为何共产国际指定必须由特定人员填写该履历表,而非允许他人代劳?
他们对毛泽民极为信任,这显而易见,同时也显现出共产国际对神秘领袖毛泽东抱有浓厚兴趣与高度期望。
他们期望通过兄弟之笔,洞悉那位正重塑中国命运的人物,这种了解或许比任何官方记载都更为真切、深入。
追溯毛泽东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始终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毛泽东开辟的革命道路与苏联迥异,这一选择引起了苏方的疑虑与不满。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获全党确认,同时,共产国际也间接表示了认可。
档案逐一被开启后,这段曲折的历史逐渐变得清晰明了,所有细节和脉络都逐一浮现,使得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得以完整呈现。
1927年春季时分,大革命的进程尚未停歇。
3月,毛泽东所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向导》周刊发表,彼时他尚不为众人所知。
《共产国际》俄文版在苏联转载了此文稿,随后英文版也相继刊载,并在扉页上给予高度赞赏。
在英文版刊物对中国农村状况的介绍中,此报道迄今为止最为清晰明了,准确反映了农村现状。
共产国际主席布哈林在第八次全体会议上,引用了某篇文章,并高度评价其极为出色。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余部转向井冈山,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
他倡导了一项革新观念:以农村为基点逐步包围城市,最终赢得全国政权的战略构想。
这与共产国际主张的城市中心革命路线相悖,导致共产国际对这位非传统领导者产生疑虑与不满。
共产国际虽对毛泽东革命路线有保留,但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几年间,由53名党员增至四万余人,并建立了工农武装力量,发展显著。
1929年7月2日,苏联《真理报》发表社论,高度赞扬朱、毛领导的红色游击队运动,称其为“英雄史诗”,并特别强调毛泽东在中国游击战争中的杰出领导能力。
1931年,共产国际重新评估了这位曾受质疑的领导人及其领导的红军所取得的成就。
5月,执委会主席团指示中共中央,要求推广毛泽东在游击战争中的宝贵经验,以强化战略战术的运用。
1931年春,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米夫支持王明,使其掌握了中共中央的领导权。
王明怀揣政治野心离开上海,前往莫斯科,加入共产国际。之后,他在那片外国土地上停留了六年时间。
六年间,王明的声音对共产国际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认知起到了关键塑造作用。
中国红军与革命根据地虽蓬勃发展,却始终未获共产国际的充分认可。
他们对毛泽东提出的土地政策及军事战略战术持保留意见,耳边充斥的多是王明等人对毛泽东的蔑视与嘲讽。
尽管情况如此,共产国际仍不支持王明及其拥趸对毛泽东的排斥与迫害。
1933年3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电告中共中央,要求对毛泽东持忍让态度,并运用同志间的影响力,协助其在党中央指导下开展工作。
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随后中央红军北上胜利,使共产国际对毛泽东有了新的认识,并改变了原有看法。
1935年7月,共产国际七大上,季米特洛夫当选总书记。同时,毛泽东虽未到场,却意外当选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其领导地位在党内外均备受瞩目。
1939年,鉴于当时背景,毛泽民的来苏行动凸显其重要性。
共产国际期望借由他,更全面、直接地认知毛泽东,这位在中国共产党中迅速崭露头角的领袖。
因此,毛泽民抵达莫斯科后,因其对家庭情况的深入了解及与兄长的深厚关系,被委托代毛泽东填写《个人履历表》,这一安排显得顺理成章。
富农出身源于家庭在历史时期拥有较多土地与财富,通过继承或自身经营累积农业资产,达到富农的经济标准,从而形成这一社会身份。
早年,人们对毛泽东的出身及早年家庭情况了解有限。
多年来,了解毛泽东出身的唯一途径是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该书称他为“富农”家庭背景。
然而,这个被称为“富农”的家庭,究竟是从何时起,逐步踏上富裕之路的?
究竟是谁凭借手腕与智慧促成了这一转变?
俄罗斯政治历史档案馆发现的毛泽东《个人履历表》与毛泽民的《个人简历》,使历史的迷雾逐渐消散,真相得以清晰展现。
毛顺生,名贻昌,字良弼,同治九年(1870年)生。
当时,其父毛恩普24岁,盼子成才,为其取名寓含家业昌盛之意,并字“顺生”,寄望儿子一生顺遂。
毛顺生在执掌家事后,自称为“良弼”,意在成为优秀的辅佐者,可能他希望自己能胜任父亲身边的得力帮手。
毛顺生的祖父毛四端,据传曾拥有一处位于东茅塘的瓦屋及十亩水田。
光绪四年(1878年),毛家通过借贷资金,扩大了土地规模,在南岸上屋场购置了茅屋五间半及水田二十二亩。
数年后,毛顺生的父亲与伯父毛德臣进行了家产分割,正式分家。
分家时,毛德臣获东茅塘房屋及十七亩田地;毛顺生之父得南岸上屋场与十五亩田地。
这十五亩田地并非家产,实则是举债购得,背负着沉重的债务。
毛顺生之父,年岁虽未至老迈,然因积年辛劳加之体弱多病,生活陷入艰难困顿之中。
1887年,十七岁的毛顺生被迫承担家庭重任,成为家中的支柱。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需付出巨大体力耕作,同时肩负养家重任。
毛顺生承继了父辈的善良忠厚,却也受困于他们狭隘的视野,这让他在时代洪流中常感力不从心,无力感时常袭来。
毛顺生返乡后,涉足商界,逐渐崭露头角,成为韶山冲地区商业领域的先驱者之一。
他的视野超越了周围的瓦房与田野,凭借洞察地理与市场间的差异,成功发掘商机,赚取了初始财富。
他初涉谷米贸易,于家中碓房将谷子碾成米,亲自运至银田寺河畔,再转运湘潭城,利用差价获取收益。
他亦涉足生猪贩运领域,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收益因此大幅提升。
时间流逝,毛顺生资本渐丰,他不仅清偿了先辈遗留的债务,还成功赎回家族失去的田产。
1904年前后,他拥有15亩优质水田,年产量达60担谷米。
家庭消耗35担,余下的25担则投入商业活动进行进一步利用。
资本增长后,他的商业活动突破家庭剩余谷米限制,扩展至外部市场,他前往湘乡大坪坳岳母家处批量购稻谷,加工后销往城市。
1904年,毛顺生购置堂弟的7亩田地,使自身拥有的土地总面积增至22亩。
此外,他拥有两块柴山,总计面积约4亩,这彰显了他已成为富农的一员。
毛顺生的商业才能超越本土,他与韶北忠义顺堂、郭家亭南杂店、永义亭李福胜及湘乡章公桥彭厚锡堂等经济联系广泛,并在银田寺长庆和米店持有股份。
他发行了“毛义顺堂”纸票,用于与湘乡大商号“吉春堂”进行商品流通,后者主营药材、肉食及南杂等。
传言称,他在桥头湾周少班家押注数百乃至千余两银子,意在增购田地。
若三子能同心协力,延续其商业才智,毛顺生定能在韶山冲成为一位显赫的大商人。
主席的母亲名为文素勤,她以其深沉的母爱与质朴的品质,深刻影响了主席的成长与品格塑造,是主席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毛顺生的成功,既源于他的商业才智,也离不开妻子文七妹的贡献。文七妹在毛顺生的发家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韶山老一辈常忆,毛泽东之母文七妹治家有方,家中整洁无尘,猪槽洗净,炉筒钩光亮可鉴,一切井然有序。
她的家是孩子们的乐园,无论哪家的孩子来访,无论一天来几次,每次她都会亲手拿点心招待,让孩子们满载而归。
然而,档案资料揭示的名字是“文素勤”,而非广为人知的“文七妹”,此发现颇为令人诧异。
《毛泽东自传》中,斯诺记载毛泽东之母在娘家昵称“文其美”,此乃“文七妹”谐音,非其正式姓名。
此前,“文素勤”这个名字未曾被人提及。
旧时社会背景下,女性鲜少出门做事或经商,因此即便拥有正式大名,也鲜为人知,实则用处不大。
素勤的生活在平凡中彰显伟大,其日常点滴皆蕴含着不凡的意义,逻辑清晰且充满价值。
她家务事执行超群,性情亦温厚善良,常助人,对乡亲邻里尤为慷慨,乐善好施。
毛泽东在《祭母文》中详赞其母贤德,由此可见,这位母亲在毛泽东心中占据着极其崇高的地位。
刊名:《炎黄世界》,专注于呈现炎黄子孙的全球视野与文化传承,内容涵盖历史、人文、社会等多领域,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卢志丹,以其深厚的学识与独到的见解,在学术领域备受瞩目。他秉持严谨态度,深耕细作,持续贡献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尊敬。